您现在的位置: 学院首页>>学术研究>>科研平台>>正文

重庆市教委高校创新团队——超宽带光纤无线接入技术

2015年07月21日 20:50 zw054 点击:[]

团队名称:超宽带光纤无线接入技术

一、创新团队的基本情况
    1. 研究方向
以驻地网建设作为标志的宽带接入技术是我国“十二五”科技规划的重点发展方向。一方面,在光纤通信领域,光进铜退的光纤宽带接入是未来通信接入网的必然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在无线通信领域,宽带移动通信终端接入已成为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影响最大的通信业务之一,成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为充分挖掘光纤通信“海量带宽”和无线通信“无处不在”的特色优势,团队将在如下三个方向开展创新研究。
(1) 超宽带光纤无线接入体系结构
提出“基于PON与30-60GHz毫米波汇聚的光纤-无线融合超宽带接入网络”的新体系结构:在中心站,研究双向光信号与单向广播毫米波信号的同时加载,通过光纤传输超宽带信号到基站,采用毫米波天线发出,实现室内毫米波无线超宽带覆盖;在基站,采用光波对用户上传的电信息进行加载,研究双波段有线无线信号的汇聚传输和收发。
(2) 超宽带光纤无线接入光电设备集成
研究光纤有线和毫米波无线汇聚融合的方式,充分集成超宽带信号接入应用的光电设备,采用多波段、多种接入方式、多业务汇聚的超宽带通信接入网络创新技术,全双工传输高清电视、立体电视、交互式多媒体游戏、虚拟现实、远程办公等业务,通过自主研发设计,实现有线无线多收多发的特殊传输和交换模式。
(3) 三网融合环境中超宽带接入物联网应用
研究利用基站拉远模式的光信号传输技术、宽带上下变频与毫米波无线接入无缝融合的实施方案以及副载波复用技术,实现多用户的同时通信,避免用户间的冲突,并搭建基于超宽带光纤无线信号融合的物联网接入系统,接入三网融合各类业务:包括高速上网、高标清电视以及各类互动移动业务资源,研究超宽带接入物联网的应用功能、有效性和可靠性,探索支撑未来超宽带光纤无线接入的运行模式。
    2. 团队形成背景
1996 年,我校开办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2000年,以唐建国教授为负责人的研究团队着手展开智能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科研工作;2005年,以谭泽富教授为负责人的无线传输与接入学术团队正式成立,开展无线传输与接入等方面的研究工作,2008年该团队成为校级创新团队。2007年我校1671金沙城线路检测网页组建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开展光电子器件与系统、无线传输与接入和光纤接入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2009年建成信号与信息处理校级重点实验室。
2003 年,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列为学校首批重点建设学科,并于2008年成为学校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授权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得到强力建设,进一步推动了无线传输与接入科研团队的发展,其中光电子器件、现代通信网络及其光纤无线接入作为重点建设发展的研究方向。为加强团队建设,凸现学科优势,学校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按照特殊人才引进办法,引进邵宇丰博士作为 “超宽带光纤无线接入技术” 团队负责人。
“超宽带光纤无线接入技术”团队经过多年的培育,在学术队伍、科学研究、平台支撑、学术交流等方面积累了较好的基础。团队现有成员包含7名高级职称教师、5名博士学位获得者和2名在读博士研究生,具有较为深厚的学术研究背景和积淀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团队依托的重点实验室拥有的实验室面积850平方米,实验设备总值1000余万元,在研项目经费300余万元。
    3. 发展目标
通过三年建设,形成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团队整体水平达到重庆市一流,依托的重点实验室得到提升,在市内外有较大影响力。强化学术交流,强化产学研合作,重点研究的方向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基本建成超宽带光纤无线信号融合的接入系统。
具体目标为:
(1)学术队伍
围绕光纤通信与无线通信展开研究和培养科研人才,增强团队研究能力。建设期内,团队引进和培养博士2名,培育2位成员晋升教授、3位晋升副教授。建设期完成后,形成一支有科研特色和创新精神的中青年学术队伍。
(2)平台建设
在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和实验室改造的同时,不断强化和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实现对外开放和资源共享。建设该平台为满足本校电子信息工程和电气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实验教学的实验平台,以及能够为库区学校和企业开放的实验平台,建成重庆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或市级工程中心。
(3)科学研究
立足于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在双波段有线无线信号的汇聚传输和收发、有线无线多收多发的特殊传输和交换模式两个方面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5项和其它项目10项,发表SCI论文3篇、EI论文15篇、ISTP论文5篇,申请专利3项。
(4)人才培养
围绕光纤通信与无线通信展开研究,团队积极进行专业建设,加强本科生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结合我校研究生教育,建设期内培养15名硕士研究生。
(5)合作交流
主办或承办1次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鼓励10人次参与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聘请4名专家来校指导和进行学术交流。支持团队成员与其它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与团队研究方向一致的合作研究,力争有合作项目。
(6)服务地方
积极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把科学研究和地方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大推进成果转化。
(7)管理机制
按照市级科研创新团队的有关要求,借鉴国内重点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经验,不断完善团队运行机制,在人员管理、项目运行、经费收支等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形成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市级科研创新团队。
二、主要学术成绩、创新点及其科学意义、经济和社会效益
1 .学术成绩
采用共轭对称变换方式产生高速率的16QAM-OFDM毫米波电信号,基于自相干混频方式解调该信号;集成级联多个光电调制器的方式产生高速可调频率间隔的频移键控信号;级联多个光电调制器和一个偏振控制器的方式收发三维二阶的100Gb/s光信号;基于三种PTS(Partial Transmit Sequence)序列完成三种高速低峰均比16QAM-OFDM信号的编解码。上述创新方案的提出和实现,简化了OFDM毫米波电信号的收发过程,突破了高速频移键控信号的生成难题,拓宽了高速光信号调制/解调的维度,降低了高频毫米波16QAM-OFDM信号的非线性负面影响。 近五年,围绕光纤无线接入技术研究,团队成员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863计划子课题1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其它项目22项;团队成员共发表各类期刊及会议论文155篇,其中118篇被SCI或者EI检索[含近一年发表的IEEE PTL(IF=2.6)顶级刊物两篇],2010年~2013年,团队成员有3篇论文在国际顶级通信会议OFC上被邀请做Oral Presentation;申请发明专利2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登记3项,出版学术著作3部;获得重庆市2011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
2 .创新点
(1)光纤无线接入体系结构:采用光学外差相干方式产生光载60GHz毫米波信号的方式,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在发射机中的电信号产生部分采用共轭对称变换方式产生5Gb/s的16QAM-OFDM电信号,从而简化中心站配置和优化前端发射机的结构;同时,在接收机中首次采用自混频相干接收方式来接收16QAM-OFDM电信号,取代了传统的外部混频相干接收16QAM-OFDM电信号的方式,以优化接收机结构(Generation of 16-QAM-OFDM Signals Using Selected Mapping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Optical Millimeter-Wave Access System.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IF=2.6), 2012, 24(15): 1301-1303 (SCI, EI,被引用3次))。
(2)光纤无线接入光电设备集成:集成级联多个光电调制器的方式产生40Gb/s可调频率间隔的频移键控信号,并实验验证该信号的长距离传输过程,集成级联马赫增德尔干涉仪和光电探测器的方式解调该信号(A Novel Return-to-Zero FSK Format for 40-Gb/s Transmission System Applications. IEEE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IF=2.7), 2010, 28(12): 1770-1782 (SCI, EI, 被引用28次));基于光交叉矩阵方式集成光电控制功能的垂直耦合器实现多收多发的光信号交换模式(A Flexible Optical Packet Compression and Routing Scheme by Using An Active Vertical Coupler based Optical Crosspoint Switch Matrix.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IF=2.7), 2010, 48(8):146-151 (SCI, EI))。集成多个光电调制器和一个偏振控制器的方式产生三维二阶的100Gb/s光信号,并在接收端集成多个光电探测器、马赫增德尔干涉仪、偏振解复用模块完成该信号的解调(High spectral-efficiency 100Gbit/s transmission using DRZ, DQPSK, and PoISK three dimension orthogonal modulation (IF=1.8). Optics Communications, 2012, 285(6):1049-1052,(SCI, EI, 被引用3次))。
(3)接入物联网应用:基于三种PTS序列方式产生三种不同的下行5Gb/s的16QAM-OFDM信号,并结合上行5Gb/s的OOK信号完成数字信号的上/下变频和光纤无线的全双工传输,其中上/下行双向传输的信号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4.7Gb/s的高清数字电视信号(60GHz RoF System with Low PAPR 16QAM-OFDM Downlink Using PTS Segmentation.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IF=2.6) (2013, Published online) (SCI, EI))。
3 .科学意义
上述研究成果的科学意义体现在:
(1)促进了光纤通信和无线通信的基础研究
目前,光纤无线接入技术中亟待解决的关键基础问题是如何减轻高速毫米波OFDM信号在产生、放大、传输中不可避免的非线性负面影响。我们提出采用共轭对称变换的数学模型产生了多维调制和编/解码的OFDM信号,并基于SLM (Selected Mapping)降低了该信号的峰均比;在此基础上,又采用三种PTS序列(Adjacent序列、Interleaved序列和Random序列)进一步降低了该信号的峰均比,从理论上一定程度解决了该信号的非线性负面影响问题,揭示了预失真分割编码和配置最佳电光调制点来降低峰均比的规律。
(2)促进了光纤通信和无线通信的融合应用研究
目前,单纯的光纤通信方式和无线通信方式已经在高速接入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而我们搭建的光学外差相干发射机和自混频相干接收机,充分融合了高速高频光子器件的带宽优势和简单低频电子器件的灵活特性,并进一步简化了全双工高速宽带接入的系统配置,消除了常规光纤无线通信融合系统中所必需的高频微波源,加速了光纤通信和无线通信的融合进程,对于未来第四代移动通信中“基站拉远革命”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4 .经济和社会效益
(1) 经济效益
团队的研究成果,包括光学外差相干发射机、自混频相干接收机和毫米波收发天线的应用,使目前基站中现存的复杂调制/解调、编/解码设备从远端基站转移到中心站,不仅降低了用户接入成本,而且提高了用户接入的稳定性;体积小、质量轻和能耗低的毫米波收发天线,便于架设安装,降低了运营商的建设成本,从而促进我国“三网融合”的低耗费演进。
(2) 社会效益
团队的研究成果推动了我国光纤通信和无线通信的融合进程,拓宽了无线通信的频谱使用资源,延伸了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毫米波无线信号的传输距离,促进了绿色节能宽带光纤无线接入系统的形成。采用多波段、多种接入方式、多业务汇聚的宽带接入网络创新技术,支持全双工传输高清电视、立体电视、交互式多媒体游戏、虚拟现实、远程办公等业务,为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便利。
 
5 .团队优势和特色
 (1) 团队带头人学术水平较高。团队带头人曾担任Alcatel-Lucent Bell Lab 的Research Scientist,曾担任香港理工大学副研究员,入选第一批香江学者候选人,是ACP2010亚洲光通信会议的秘书长,以及多个国际通信学术会议的合作主席和TPC成员,担任SCI三区期刊《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编委和国内外10余种专业刊物的审稿专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四处评审专家。
(2) 团队结构较合理。团队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3人,博士后1人,博士5人,在读博士研究生2人,团队成员学历、学缘、职称、年龄结构合理。
(3) 团队研究方向较前沿。团队在光纤无线接入和高速光信号传输领域有深入研究,在OFDM毫米波信号预失真编解码、上/下变频、自混频相干接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4) 团队科研积累较丰富。共发表各类期刊及会议论文155篇,其中118篇被SCI或者EI检索;申请发明专利2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登记3项,出版学术著作3部;获得重庆市2011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
(5) 团队学术交流较广泛。团队与早稻田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北京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高校有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三、创新团队带头人简介
邵宇丰,2000年重庆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本科毕业,2005年重庆邮电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硕士毕业,2009年湖南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博士毕业,2011年复旦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出站,2011年担任香港理工大学高速光通信接入领域副研究员,并于当年成为第一批香江学者候选人,2011担任Alcatel-Lucent Bell Lab 的Research Scientist,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四处评审专家,2013年1月调入重庆三峡学院,聘为特聘教授,担任信号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主任。
邵宇丰博士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超宽带光纤无线接入、超高速光信号传输与处理、超大容量光分组交换,尤其是近一年在光纤无线融合通信方面形成了降低高速OFDM毫米波信号峰均比的一系列前沿成果。共发表SCI论文42篇,EI论文115篇,担任10余个SCI杂志的审稿人和一个SCI期刊(影响因子1.524)的编委。
1. 主持的科研项目
(1)2012年~2014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光载相位连续正交频分复用信号的应用研究”(No. 600837004)
(2)2012年~2014年, 国家863项目“新型超大容量全光交换网络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子课题2”(No.2012AA011302)
(3)2010年~2011年, 中国博士后科学计划第三批特别资助“光载相位平滑正交频分复用信号的应用研究”(No.201003247)
(4)2009年~2010年,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100Gbit/s光传输系统中多维多阶调制和级联编解码研究”(No. 20090460593)
(5)2010年~2011年, 上海市博士后资助计划面上项目(A类)项目“高速光通信中多维多阶调制及编解码技术研究”(No. 10R21411600)
(6)2007年~2009年, 湖南大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资助项目“高速光通信中新型调制码的产生及传输”(No. 研字2007.24)
2. 参研的科研项目
(1)2010年~2014年, 国家973项目“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传输基础研究” 课题3:高谱效率的光编码和光调制(No. 2010CB328303),排名第2
(3)2012年~2015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多维多阶调制的超高速准线性光传输与信号均衡”,排名第2
(4)2012年~2014年,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新媒体资源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平台应用示范”,排名第2
(5)2010年~2011年, 国家863项目“基于光纤-无线融合的楼内/室内多媒体业务接入系统” (No. 2010CB328303) ,排名第3
(6)2007年~2009年, 国家863项目“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光纤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No. 2007AA01Z263),排名第5
3. 第一作者代表作
(1) Yufeng Shao, Nan Chi, Jinyuan Fan, et al., Generation of 16-QAM-OFDMSignals Using Selected Mapping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Optical Millimeter-Wave Access System.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August 2012, 24(15): 1301-1303 (SCI, EI
(2) Yufeng Shao, Nan Chi, Chunning Hou, et al., A Novel Return-to-Zero FSK Format for 40-Gb/s Transmission System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2010, 28(12): 1770-1782 (SCI, EI
(3) Yufeng Shao, Bo Huang, Junwen Zhang, et al., A Flexible Optical Packet Compression and Routing Scheme by Using An Active Vertical Coupler based Optical Crosspoint Switch Matrix.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48(8):146-151, 2010 (SCI, EI
(4) Yufeng Shao, Yanjin Wang, Nan Chi. 60GHz RoF System with Low PAPR 16QAM-OFDM Downlink Using PTS Segmentation.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Accepted) (SCI, EI
(5) Yufeng Shao ,Nan Chi. High spectral-efficiency 100Gbit/s transmission using DRZ, DQPSK, and PoISK three dimension orthogonal modulation. Optics Communications, 285(6):1049-1052, 2012,(SCI, EI)
4. 获奖情况
(1)2012.4 获美国 American Biographical Institute 颁发的 Scientific Award of Excellence for 2012
(2)2012.12 复旦大学优秀博士后
(3)2011.7 中国大陆与香港第一批香江学者计划候选人遴选通过
(4)2011.7 受邀入选美国名人录“Who’ Who in the world”2011年版
(5)2011.3 中国光学重要成果奖
(6)2010.10 中国博士后科学计划第三批特别奖励基金
(7)2007.9 湖南大学全国一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资助
(8)2008.8 全国信息光学与光子器件学术会议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排名第一)
四、研究骨干简介
1. 谭泽富:2 002 年6月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学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获硕士学位;2012年9月进入中国矿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攻读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学位。2003年10月成为中国高师电子学会常务理事;2005年6月成为川渝机电学会专委会会员;2005年7月成为万州区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007年4月至今任重庆三峡学院1671金沙城线路检测网页院长。
2003 年7月主持重庆市教委科研项目:正交频分复用(OFDM)关键技术研究;2005年7月主持重庆市教委科研项目“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技术DVB-T OFDM研究”;2007年11月主持重庆市科委科研项目“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OFDM关键技术的研究”; 2008年7月主持重庆市教委科研项目“基于GPRS的三峡库区山体滑坡无线远程监控系统”;2009年7月主持重庆市教委科研项目“下一代移动通信中MIMO-OFDM同步技术的研究”。2012年6月年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第一作者代表作:
(1) 谭泽富 同步误差对MIMO-OFDM系统性能的联合影响,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22(6): 277-282
(2) 地面移动数字电视无线网络路测分析软件,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重庆市科委,2012.6, 谭泽富、雷国平、戴闽鲁、谢小维
 
2. 余先伦: 2005 年4月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物理电子学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3年1月~2005年4月,在北京邮电大学光波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任讲师,导师为杨伯君教授,主要从事光纤通信及激光技术等方面研究;2005年4月~2006年12月,在重庆三峡学院物电学院任副教授,从事激光技术与固体激光器的研究;2007年1月至今,在重庆三峡学院物电学院任副教授和教授,主要从事光信息处理技术、光子晶体光纤、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及PCF光纤光栅和信号检测技术等方面研究。
以第一作者在《中国激光》、《光子学报》、《量子电子学报》、《光通信研究》、《光通信技术》、《激光技术》及《激光杂志》等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30多篇,其中权威期刊3篇,重要核心10多篇,EI收录5篇,出版学术著作1部,主持3个重庆市自然科学项目,主研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第一作者代表作:
(1) 余先伦,赵威威,程伟. 高压力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系统的研究. 中国激光,2009,36(8):2057-2063 (EI)
(2) 余先伦, 赵威威,杨伯君,于丽,锁模Cr4+: YAG固体激光器脉冲的时间抖动理论性分析,量子电子学报, 2007, 24(1):38-42
(3) 余先伦, 杨伯君, 于丽. Cr4+: YAG固体激光器效率的理论分析. 光子学报, 2006,35(2): 161-165 (EI)
(4) 余先伦, 杨伯君, 于丽, 张晓光. 被动锁模Cr4+:YAG激光器的噪声分析. 中国激光, 2005, 32(9):1207-1210 (EI)
(5) 余先伦,李载玉,杨伯君,张晓光. Cr4+:YAG晶体作为激光器增益介质的特性研究. 量子电子学报, 2004, 21(6): 811-814
论著:《固体YAG激光器》,2008年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3. 王仕奎:2005年6月毕业于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 获硕士学位;2010年11月毕业于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 获博士学位。
2009 年11月在2n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Image and Signal Processing上作口头报告;2010年5月在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上作口头报告;2012年12月年在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wer Electronics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Technology上作口头报告。
2008.1-2009.12 主持安徽省教育厅项目“信源-信道联合编码算法研究及其在4G语音处理中的应用”(N0. KJ2007B088); 2012年主持重庆三峡学院2012年度重点项目“宽带语音的鲁棒编码技术的研究”(N0. 12ZD16)。
第一作者代表作:
(1) 王仕奎, 周琳, 李拟捃, 吴镇扬. 基于增强保护帧的G.722.2丢帧补偿算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2011, 41(4): 316-323. (CSCD)
(2) 王仕奎, 蔡卫平, 杨志鸿, 吴镇扬. AMR-WB到AMR转码中合成滤波器转换算法.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0(4): 676-681. (EI)
(3) 王仕奎, 周琳, 吴镇扬, 尤红岩. 基于HMM状态聚类均值替代的宽带语音ISF参数补偿算法.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9, 31(4): 827-831. (EI)
(4) Wang Shikui, Tang Yibin, You Hongyan, Wu Zhenyang. Frame erasure concealment in wideband speech coding based on large hidden Markov model.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 2009, 25(2): 152-155. (EI)
 
4. 王平:2008年7月毕业于重庆大学数理学院,获理论物理硕士学位;2009年9月于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攻读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学位。
目前任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 Propagation的Student member和The Applied Computational Electromagnetics Society (ACES Journal)的Student Member。2012年8月在新加坡APCAP2012国际会议作口头报告一次。参与“具有超高频RFID读写功能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终端关键技术的研究”(No. JSA200903180501A)和“端射共形测向天线阵研究”(No. M16010101SYSJJ2010-5)
第一作者代表作:
(1) Ping Wang, Guangjun Wen, Yongjun Huang, Yuanhua Sun. Compact CPW-fed planar monopole antenna with distinct triple bands for Wifi/WiMax applications , IEE Electronics Letters,2012, 48(7): 357-359 (SCI, EI)
(2) P. Wang, G. J. Wen, Y. J. Huang, Y. H. Sun. Compact Meander T-shaped monopole antenna for dual-band WLAN ap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F and Microwave Computer-Aided Engineering, 2013, 23(1): 67-73 ( SCI, EI)
(3) P. Wang, G. J. Wen, Y. J. Huang, Y. H. Sun. Compact Meander T-shaped monopole antenna for dual-band WLAN ap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F and Microwave Computer-Aided Engineering, 2013, 23(1): 67-73 ( SCI, EI)
(4) P. Wang, G. J. Wen, J. Li, Y.-J. Huang, L. Yang, and Q. Zhang. Wideband circularly polarized UHF RFID reader antenna with high gain and wide axial ration beamwidths. Progress in Electromagnetics Research-PIER, 2012, 129: 365-385 (SCI, EI)
(5) Ping Wang, Guang-Jun Wen, Hai-Yan Jin. A compact cross-shaped slot antenna with a coplanar waveguide fed rotated patch for UWB applications. Frequenz Journal of RF-Engineering and Telecommunications. 2012, 66(8): 171-175 (SCI, EI)
五、创新团队成员合作研究的成果(主要论著、授权发明专利和获奖目录)
1. 主要论文:
(1) Y. Shao, N. Chi, J. Fan, et al., 2012, Generation of 16-QAM-OFDM Signals Using Selected Mapping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Optical Millimeter-Wave Access System.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IF=2.6), 24(15): 1301-1303 (SCI, EI ,被引用3次)
(2) Y. Shao, N. Chi, C. Hou ,et al., 2010, A Novel Return-to-Zero FSK Format for 40-Gb/s Transmission System Applications. IEEE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IF=2.7), 28(12): 1770-1782 (SCI, EI, 被引用28次)
(3) Yufeng Shao, Bo Huang, Junwen Zhang, et al., 2010, A Flexible Optical Packet Compression and Routing Scheme by Using An Active Vertical Coupler based Optical Crosspoint Switch Matrix.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IF=2.7), 48(8):146-151 (SCI, EI
(4) Yufeng Shao, Yanjin Wang, Nan Chi, 2013, 60GHz RoF System with Low PAPR 16QAM-OFDM Downlink Using PTS Segmentation.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IF=2.6) (Published online) (SCI, EI
(5) Yufeng Shao ,Nan Chi, 2012, High spectral-efficiency 100Gbit/s transmission using DRZ, DQPSK, and PoISK three dimension orthogonal modulation (IF=1.8). Optics Communications, 285(6):1049-1052,(SCI, EI, 被引用3次)
(6) P. Wang, G. J. Wen, Y. J. Huang, et al., 2013, Compact Meander T-shaped monopole antenna for dual-band WLAN applications (IF=0.8).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F and Microwave Computer-Aided Engineering, 23(1): 67-73 ( SCI, EI)
(7) Ping Wang, Guang-Jun Wen, Hai-Yan Jin, 2012, A compact cross-shaped slot antenna with a coplanar waveguide fed rotated patch for UWB applications. Frequenz Journal of RF-Engineering and Telecommunications (IF=0.6). 66(8):171-175 (SCI, EI)
(8) Wang Shikui, Tang Yibin, You Hongyan, et al., 2009, Frame erasure concealment in wideband speech coding based on large hidden Markov model.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 25(2):152-155 (EI)
(9) 王仕奎, 周琳, 吴镇扬, et al., 2009, 基于HMM状态聚类均值替代的宽带语音ISF参数补偿算法. 电子与信息学报, 31(4): 827-831 (EI)
(10) 余先伦,赵威威,程伟, 2009,高压力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系统的研究. 中国激光, 36(8):2057-2063 (EI)
 
2. 论著:
(1) 余先伦、廖京川,2008年,固态YAG激光器技术,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 谭泽富、聂祥飞、王海宝,2005年,OFDM的关键技术及应用,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3) 聂祥飞、王海宝、谭泽富,2005年,MATLAB程序设计及其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3. 授权专利
(1) 戴闽鲁,金学广,程晓红,谭泽富。2008年,基站间时间同步关系及TDD共信道干扰基站的判定方法,专利号:Zl200810091024.9,中国沈阳
(2) 谭泽富,伊能贤一。2010年,一种CMMB多业务跟踪检测装置,专利号:Z200920001051.0,中国重庆
 
4. 获奖情况
(1) Published papers and Conference Reports ,Scientific Award of Excellence for 2012,授予单位:American Biographical Institute,2012年,获奖者:邵宇丰
(2) 地面移动数字电视无线网络路测分析软件, 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重庆市科委,2012.6, 谭泽富,雷国平,戴闽鲁,谢小维
(3) 40Gb/s FSK 光信号传输系统及应用,中国光学重要成果奖,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光学联合编辑部,2011年,获奖者:邵宇丰 迟楠 黄德修
(4) 四种级联相位调制码100Gbit/s传输,全国信息光学与光子器件学术会议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授予单位:中国光学学会,2008年, 获奖者:邵宇丰
六、拟开展的研究工作
1 .研究方向
开展超宽带光纤无线接入技术的应用研究,充分利用光通信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飞速发展、通信网络终端应用方式丰富多样所产生的新需求和提供的新机遇,分析由此带来的超宽带光纤无线接入系统及网络在传输、交换机理和模式上的重大变化,攻克并解决其中的难点问题。拟开展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 超宽带光纤无线接入的体系结构:
① 适合楼内/室内应用的超宽带光纤无线接入网络的体系结构;
② 适合楼内/室内应用的超宽带光纤无线接入网络的技术规范和相关规划;
③ 适合楼内/室内应用的超宽带光纤无线接入的开放性和可升级性;
④ 分布式、多基站毫米波无线射频光收发系统;
⑤ 适合楼内/室内应用的低成本光毫米波产生和接收结构及其在超宽带光纤无线接入中的应用。
(2) 超宽带光纤无线接入光电设备集成:
① 综合接入点网关光电集成设备;
② 无源光接入分配网络光电集成设备;
③ 光纤远端射频光电收发设备;
④ 高清电视、立体电视、交互式多媒体游戏、虚拟现实以及远程办公等多种宽带视频新业务接口技术。
⑤ 超宽带光纤无线接入网络的QoS、OAM和EMS网管;
(3) 三网融合环境中超宽带接入物联网应用
① 光纤无线融合技术在超宽带光纤无线接入中的应用需求;
② 在新一代高可信三网融合环境中进行应用验证;
③ 研究三网融合环境中超宽带光纤无线接入规模化应用的工程技术问题;
④ 高清电视、立体电视等单向业务的网络协议控制;
⑤ 交互式多媒体游戏、虚拟现实以及远程办公等多业务的网络协议控制。
⑥ 单向数据(高清电视、立体电视)毫米波承载传输技术;
⑦ 双向数据(交互式多媒体游戏、虚拟现实、远程办公)毫米波承载传输技术。
2 .预期成果
建设期内,团队引进和培养博士2名,培育2位成员晋升教授、3位晋升副教授;建成重庆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或市级工程中心;获得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5项和其它项目10项;发表SCI论文3篇、EI论文15篇、ISTP论文5篇,申请专利3项;建设期内培养15名硕士研究生;主办或承办1次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鼓励10人次参与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聘请4名专家来校指导和进行学术交流,开展多项合作研究项目。
 

关闭